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一章 移情 (第3/5页)
科研讨项目。项目组汇聚了来自不同国家和专业的硕士、博士生,讨论总是热烈而发散。 楚夏努力融入,认真倾听,适时发言。她的语言天赋让她即便在专业术语的激烈交锋中也能游刃有余地切换表达。 在项目组里,她遇到了陈序。 他是心理学系的学生,华裔,比楚夏高两级。 第一次项目讨论会,他迟到了几分钟,推门进来时带着一身室外的寒气。他穿着剪裁合身的米色高领针织衫,外面搭着深灰色的呢子大衣,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温和沉稳。 他没有急切地加入争论,而是安静地听了一会儿,才开口发言。他的语速平缓,观点清晰有力,引用的案例和数据恰到好处,很快就将有些跑偏的讨论拉回了主题。 中场休息时,他拿着咖啡杯走到楚夏旁边,目光落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上面是她用铅笔画下的几个简略但极具神韵的象征符号草图,旁边还标注着一些引用的心理学关键词汇。 “你的草图很有意思。”陈序开口,声音带着一种温和的磁性,不像江肆那种低沉得仿佛带着重量的质感,反而让人放松,“能把思维导图视觉化到这种程度,是长期绘画训练的结果吧?” 楚夏抬头,对上他镜片后带着笑意的眼睛,那里面带着纯粹的欣赏。 “嗯,习惯了。”她简单地回答,手指下意识地合上了笔记本。 “楚夏?”他准确叫出了她的名字,“艺术学院的?我听韦尔教授提起过你,说你在艺术方面的表现非常出色,手很稳,心很静。” “谢谢。”楚夏礼貌地点头,心里有些意外。韦尔教授是心理系的大牛,也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我叫陈序。”他伸出手,“很高兴能有跨学科合作的机会,你的视角对我们很重要。” 他的手干燥温暖,轻轻一握便松开,分寸感极好。不像江肆的手,总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道,要么将她推开,要么将她禁锢。 之后的项目接触中,陈序的存在感一点点增强。 他学识渊博,涉猎广泛,从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到东方禅宗哲学都能聊上几句,且见解独到。他绅士、体贴,讨论时从不咄咄逼人,总能敏锐地注意到别人的闪光点并给予真诚的肯定。 他会留意到楚夏在空调房里手指有些凉,不动声色地将空调温度调高两度;会在大家争论得面红耳赤时,用一句精妙的总结或一个恰当的小幽默缓和气氛;项目会议结束得晚,他会自然地询问顺不顺路,是否需要送一程,被婉拒也一笑置之,从不纠缠。 他像春天午后带着暖意的微风,徐徐吹拂,不带任何侵略性。 项目进行到中段,需要收集一批特定人群对特定艺术图像的初期反馈数据。一个周五下午,陈序在图书馆古籍区找到了正埋头查阅资料的楚夏。 “打扰了,楚夏。”他声音放得很轻,指关节在厚重的橡木桌面上敲了敲。 楚夏从厚重的古籍和笔记堆里抬起头,眼睛因为长时间专注而有些干涩。 陈序递过来一杯还温热的抹茶拿铁,放在她手边。“刚在楼下买的,看你好像在这里泡了一天了。补充点能量?” 杯壁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楚夏有些怔忡,下意识地说了声“谢谢”。 “是这样,”陈序在她对面的高背椅上坐下,姿态放松,“关于那个反馈数据收集,我和韦尔教授商量了一下,觉得大都会那边正在展出的那个‘情绪与象征’特展里,有几件装置艺术作品和我们需要的图像刺激源非常契合。你明天有空吗?如果有时间,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实地看看原作,感受一下空间氛围,顺便收集一些现场观众的即时反馈?这比只看印刷图片效果好得多。” 他的提议很合理,目光坦荡,是纯粹的工作态度。 楚夏的手指摩挲着温热的杯壁。明天是周六,她原本的计划是完成三篇文献综述的开题部分。很重的工作量。 “明天……”她犹豫了一下,脑海里闪过和程妍的对话,闪过自己“向前看”的承诺。眼前这个人,温和、优秀、富有学识,而且……主动向她释放了足够的善意。 “好。”她听到自己的声音说,带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